番茄病毒病其病毒病原有20多种,主要有番茄花叶病毒病、**花叶病毒病,**卷叶病毒病、**花叶病毒病、番茄斑萎病毒病。
目前病毒病属危害严重并难以防治的顽固性病害,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:一是症状显现前,难于发现,一旦发病,发展*;二是用药习惯不合理,致使重复发病:病毒病具有少量存在则能快速繁殖的特性,如不连续用药,很快会出现反弹现象;三是药剂作用机理单一,效果不显著。
病毒病防治现状及用药分析
目前病毒病属危害严重并难以防治的顽固性病害,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:一是症状显现前,
难于发现,一旦发病,发展*;二是用药习惯不合理,致使重复发病:病毒病具有少量存在则能快速繁殖的特性,如不连续用药,很快会出现反弹现象;三是药剂作用机理单一,效果不显著,目前市面药剂分为营养类和抑制剂两种,通过补充营养提高*力或者抑制病毒复制来控制病毒,难以达到既能抑制病毒复制又能补充营养调理内循环的复合效果。
因此,防控病毒病时应选用营养加抑制病毒复制的复合型药剂,同时改变用药习惯,采取连续用药的方式防控。
病毒病总体防治思路
1.消灭刺吸式口器害虫,切断传播源。
2.复壮株体,钝化病毒活性,抑制病毒复制。
3.加强栽培管理,如适时浇水,补充锌元素等。
4.抓好关键时期:苗床、缓苗期、花期、盛果期。
5.不抗病毒的品种:应全程预防。
病毒主要通过汁液接触传染,主要寄主有伤口,即可侵入,土壤中的病残体、越冬寄主残体、烟叶烟丝均可成为初侵染源。蚜虫为害,农事活动都可传毒。番茄病毒病的发生和环境条件、植株生长势强弱关系密切,植株生长势衰弱,高温、干旱利于发病,氮肥使用偏多或土壤瘠薄、板结,或黏重、排水不良发病重。
番茄枯萎病的症状识别,一般在开花期开始发病,受害部位主要是根与茎。发病初期,下部叶片变黄,后萎蔫枯死,不脱落。有时仅出现在茎的一边,另一边正常生长。病情由下向上发展,后期除*一些叶片外,整株叶片枯死。剖开病茎,维管束变褐色。发病条件:一个是土壤的温度和湿度,枯萎病发生的较佳温度是28℃。
病毒病发病条件一般是有传播媒介即刺吸式口器的害虫,蚜虫,灰飞虱,白粉虱,烟粉虱等,也可农事操作传播。空气相对干燥有利于病毒病的发生。
在日常的管理中,应注意排水,浇水量不宜过多,在地势高燥出建温室。 轮作倒茬净化土地。定植田要进行两年以上轮作,有条件的结合深翻,施用石灰,促使土壤中病毒钝化,整枝打叉不能*重,增施磷钾钙肥。采用配方施肥等多项健身栽培技术,增强寄主抗病力。其中包括适期播种、适时早定植、早中耕锄草、及时培土促进发根、晚打杈、及时浇水。
病毒病的三种特征
1、花叶:植株矮化不明显,上部叶片出现褪绿角斑与圆斑,因病斑扩展受叶脉限制多呈三角形,最后变为褐色。叶片上出现深绿和浅绿相间的块状斑或线纹。
2、蕨叶:生长点或腋叶都发展成细长小叶,小叶后来变细甚至没有叶肉,仅留叶脉,最后成螺旋形下卷,俗称“鸡爪叶”。
3、条斑:植株中下部叶片和果实上有灰白色、淡黄色坏死斑驳或不规则的条斑及条纹。